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讲 动能定理及应用.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0页79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讲 动能定理及应用.docx
文档介绍:
第2讲 动能定理及应用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公式:Ek=mv2。
3.单位:焦耳,1 J=1 N·m=1 kg·m2/s2。
4.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动能与速度方向无关。
5.动能的变化:物体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即ΔEk=mv-mv。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Ek2-Ek1=mv-mv。
3.物理意义:合力做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
如图1所示,物块沿粗糙斜面下滑至水平面;小球由内壁粗糙的圆弧轨道底端运动至顶端(轨道半径为R)。
图1
对物块有WG+Wf1+Wf2=mv2-mv
对小球有-2mgR+Wf=mv2-mv。
【自测1】 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合力做的功及动能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合力为零,则合力做功一定为零
B.合力做功为零,则合力一定为零
C.合力做功越多,则动能一定越大
D.动能不变,则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答案 A
【自测2】 如图2所示,AB为圆弧轨道,BC为水平直轨道,BC恰好在B点与AB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BC的长度也是R。一质量为m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它由轨道顶端A从静止开始下落,恰好运动到C处停止,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物体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
图2
A. B.
C.mgR D.(1-μ)mgR
答案 D
解析 设物体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AB,物体从A到C的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R-WAB-μmgR=0,所以WAB=mgR-μmgR=(1-μ)mgR,故D正确。
命题点一 动能定理的理解
1.动能定理表明了“三个关系”
(1)数量关系:合力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但并不是说动能变化就是合力做的功。
(2)因果关系:合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3)量纲关系:单位相同,国际单位都是焦耳。
2.标量性
动能是标量,功也是标量,所以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式,不存在方向的选取问题。当然动能定理也就不存在分量的表达式。
【例1】 (多选)如图3所示,一块长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B上放一物体A,A、B间接触面不光滑。现以恒定的外力拉B,A在B上发生了滑动,以地面为参考系,A、B都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  )
图3
A.外力F做的功等于A和B动能的增量
B.B对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A的动能的增量
C.A对B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B对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
D.外力F对B做的功等于B的动能的增量与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答案 BD
解析 A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B对A的摩擦力,根据动能定理,有B对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A的动能的增量,B正确;A对B的摩擦力与B对A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由于A在B上滑动,A、B相对地的位移不相等,故二者做功不相等,C错误;对B应用动能定理,有WF-Wf=ΔEkB,解得WF=ΔEkB+Wf,即外力F对B做的功等于B的动能的增量与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D正确;根据功能关系
可知,外力F做的功等于A和B动能的增量与产生的内能之和,故A错误。
【变式1】 (多选)用力F拉着一个物体从空中的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功-3 J,拉力F做功8 J,空气阻力做功-0.5 J,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3 J
B.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3 J
C.物体的动能增加了4.5 J
D.物体的动能增加了8 J
答案 AC
解析 因为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所以重力势能增加3 J,A正确,B错误;根据动能定理W合=ΔEk,得ΔEk=-3 J+8 J-0.5 J=4.5 J,C正确,D错误。
命题点二 动能定理的基本应用
1.应用流程
2.注意事项
(1)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的,一般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应用动能定理的关键在于准确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可以画出运动过程的草图,借助草图理解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3)当物体的运动包含多个不同过程时,可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求解;也可以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4)列动能定理方程时,必须明确各力做功的正、负,确实难以判断的先假定为正功,最后根据结果加以检验。
【例2】 (2020·山东省等级考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