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5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4页1.41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5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第二章 相互作用
近5年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等级要求
考题统计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三种常见的力

浙江1月卷·T4
力的合成与分解

浙江1月卷·T5
浙江6月卷·T10
广东卷·T1
湖南卷·T5
广东卷·T3
Ⅲ卷·T17
Ⅱ卷·T16
Ⅲ卷·T16
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浙江1月卷·T7
浙江6月卷·T3
湖南卷·T5
Ⅰ卷·T19
浙江卷·T9
实验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湖南卷·T11
广东卷·T11
Ⅰ卷·T22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浙江6月卷·T17
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对力学中三种力的理解及认识。
2.科学思维
(1)绳上的“活结”与“死结”问题(2)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二种方法
3.科学态度与责任(1)生活中的平衡(2)非共面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4.科学探究:观察、论证、交流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命题规律
高考对本章的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
1.选择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充分考虑各力的产生条件和应用范围。利用合成法或分解法对力进行处理,应用平衡条件,建立等式求解
2.考查考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同时,考查考生的情景分析能力,理解
与反思质疑的能力,提取信息进行物理图景建构的能力,应用基本规律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3.考查内容主要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中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要素.
备考策略
1.本章涉及的知识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基础,包含许多思想方法,它的应用几乎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所以,不能因为本章内容独立考查的较少而有所忽视,恰恰相反,一定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学好本章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在本章复****过程中多耗一些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2.牢记基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明确基本题型尽量多地积累不同物体,不
同环境、不同运动形式下的应用类型及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物体的平衡条件、临界条件,掌握好函数法、图象法、极限法、隔离法、整体法等解题方法。利用好力的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处理力的矢量问题。
【网络构建】
专题2.5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网络构建】
考点一 基本要求
一、实验目的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
三、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
4.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5.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
考点二 方法规律
一、数据处理
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 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4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对拉,读数相同.
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
4.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
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
6.在同一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