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3 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7页1.71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3 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第二章 相互作用
近5年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等级要求
考题统计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三种常见的力

浙江1月卷·T4
力的合成与分解

浙江1月卷·T5
浙江6月卷·T10
广东卷·T1
湖南卷·T5
广东卷·T3
Ⅲ卷·T17
Ⅱ卷·T16
Ⅲ卷·T16
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浙江1月卷·T7
浙江6月卷·T3
湖南卷·T5
Ⅰ卷·T19
浙江卷·T9
实验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湖南卷·T11
广东卷·T11
Ⅰ卷·T22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浙江6月卷·T17
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对力学中三种力的理解及认识。
2.科学思维
(1)绳上的“活结”与“死结”问题(2)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二种方法
3.科学态度与责任(1)生活中的平衡(2)非共面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4.科学探究:观察、论证、交流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命题规律
高考对本章的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
1.选择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充分考虑各力的产生条件和应用范围。利用合成法或分解法对力进行处理,应用平衡条件,建立等式求解
2.考查考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同时,考查考生的情景分析能力,理解
与反思质疑的能力,提取信息进行物理图景建构的能力,应用基本规律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3.考查内容主要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中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要素.
备考策略
1.本章涉及的知识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基础,包含许多思想方法,它的应用几乎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所以,不能因为本章内容独立考查的较少而有所忽视,恰恰相反,一定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学好本章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在本章复****过程中多耗一些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2.牢记基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明确基本题型尽量多地积累不同物体,不
同环境、不同运动形式下的应用类型及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物体的平衡条件、临界条件,掌握好函数法、图象法、极限法、隔离法、整体法等解题方法。利用好力的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处理力的矢量问题。
【网络构建】
专题2.3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
【网络构建】
考点一 受力分析
1.概念
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力学中的五种力
种类
大小
方向
重力
G=mg(不同高度、纬度、星球,g不同)
竖直向下
弹簧弹力
F=kx(x为形变量)
沿弹簧轴线
静摩擦力
0<Ff静≤Ffmax
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
Ff滑=μFN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万有引力
F=G
沿质点间的连线
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
3.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4.受力分析的四种方法
整体法
将加速度相同的几个相互关联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
隔离法
将所研究的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受力分析
假设法
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的假设,然后分析该力存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动力学分析法
对加速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求解
5.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
6.受力分析的三个常用判据
(1)条件判据:不同性质的力产生条件不同,进行受力分析时最基本的判据是根据其产生条件。
(2)效果判据:有时候是否满足某力产生的条件是很难判定的,可先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再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定未知力。
(3)特征判据: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判定其反作用力是否存在来判定该力是否存在。
考点二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平衡条件:
F合=0或者
如图,小球静止不动,物块匀速运动.
则:小球F合=F-mg=0.
物块Fx=F1-Ff=0,Fy=F2+FN-mg=0.
3.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