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最新高一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1单元 第3课 狱中上母书.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北师大版

1340阅读234下载3页2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最新高一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1单元 第3课 狱中上母书.doc
文档介绍:
《狱中上母书》学案
学****目标: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学****重点: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分析文章内容
(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 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
“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在写了为国之后,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的忘家,他满怀负疚之情叙述了自己家门的不幸,“一门飘泊”,死生不能相聚相依,这种情况皆由自己无暇顾家所致,因此他深深地自责:“不孝之罪,上通于天。”作者不顾家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
作者在自责之后,便集中抒发了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他先表现了自己对家门不幸的沉痛感慨,为亲人生活无着的焦虑;然后,说明了家国一体的关系,表现了为国献身的壮志;最后回忆十五年来母亲的教养之恩,再次表示对双慈的惦念和感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说明了他并未忘家,从而便衬托出他一心为国之不易,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
讨论1:作者处在怎样的境地?他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忠孝难以两全、即将身赴国难的境地。
以继承父亲的报国之志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淳之身父之所遗,……死亦何负于双慈?”
讨论2:本段抒发了什么情感?陈说了什么道理?这两者之间是否截然分明?
抒发念母之情,陈说“死不负于双慈”的理由;但作者并非一味明理或单纯抒发情感,而是寓理于真诚、炽烈的念母之情。
这里对不能“报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陈述。作者将“报国”、“殉父”与“报母”的关系串通起来加以阐述,指出:“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这就把能否真正“报母”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