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一上册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 5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苏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8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一上册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 5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doc
文档介绍:
课时分层作业(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D项,生,同“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B [师,动词,学****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B项,“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其”,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些;D项,“乎”,语气词,呢/介词,在。]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子不齿
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吾从而师之
D.位卑则足羞
C [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A [“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众人”古义为“一般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古文”古义为“先秦及秦汉散文”。]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作者韩愈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向别人请教学****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怎能不更加愚昧?
(3)韩愈在《师说》中将士大夫对自己与对儿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的风尚难以恢复。
(5)《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10)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说明“童子之师”的做法与自己所说的老师有根本区别。
[答案]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3)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6)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7)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8)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9)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授之书而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