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教版高一下册生物必修2课时作业:1.2.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分离定律的应用+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生物 苏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0页16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苏教版高一下册生物必修2课时作业:1.2.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分离定律的应用+Word版含解析.doc
文档介绍:
课时分层作业(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题组一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择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  )
①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②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种 ③豌豆花大,便于进行去雄和人工授粉 ④豌豆子代数目多,有利于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2.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研究是从多对到一对
C.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D.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B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原因是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且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研究是从一对到多对,B错误;孟德尔科学设计了实验程序,采用了假说—演绎法,并且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C、D正确。]
题组二 分离定律的应用
3.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体现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
A.F2的性状表现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为1∶2∶1
D.测交后代比为1∶1
B [F2的性状表现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B正确;F2的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为1
∶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属于结果而不是实质,C错误;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遗传因子组成的,不能体现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4.下列方法不能证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个体进行杂交
B.杂种F1自交
C.纯合糯性水稻和非糯性水稻杂交,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后观察
D.纯种自交
D [分离定律的三种验证方法有①测交法:将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观察子代性状表现的分离比应为1∶1。②自交法:将杂种子一代进行自交得子二代,子二代性状表现的分离比应为3∶1。③花粉鉴定法:有的植物花粉中存在淀粉,利用碘与花粉中淀粉反应的显色现象,来计数变蓝与不变蓝的花粉数量,其比例应为1∶1。]
5.水稻(***花)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非糯性品种杂交,F1自交,取F2的花粉用碘液染色,所有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数量,蓝色与棕红色的比例为(  )
A.1∶1 B.1∶2 C.1∶3 D.1∶4
A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假设相关遗传因子用W、w表示),所以糯性为ww,纯合非糯性为WW,F1遗传因子组成为Ww;根据分离定律,F2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为WW∶Ww∶ww=1∶2∶1,所有的F2产生的配子共两种,比例为W∶w=1∶1,已知非糯性花粉(W)遇碘呈蓝色,糯性花粉(w)遇碘呈棕红色,因此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蓝色(非糯性花粉)与棕红色(糯性花粉)的比例应是1∶1。]
6.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如下。
实验1:红果×黄果→F1中红果(492)、黄果(5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