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10 课时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政治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1.92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10 课时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docx
文档介绍:
主干构建
素养落实
政治认同: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依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定理想信念。
科学精神: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全面掌握实践、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律,理解价值观的作用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和标准。
公共参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课时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核心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考向一 认识
1.(2021·山东高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
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的是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不仅仅是说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更有人主观意识的作用,A排除,C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但物质不依赖意识,B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互作用,D强调的是意识的起源,且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说法不严谨且与主旨不符。
考向二 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
2.(2021·山东高考)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答案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持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哲学高考非选择题,以往主要考查对哲学原理、观点及方法论的认识,而本题代表着哲学知识考查的一个最新方向,即考查对哲学中的概念及其特点(或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复****过程中,要注意对哲学概念的准确识记与理解,注意对哲学概念的各个特点或特征的细化剖析与运用。
考向三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正确可靠的,②排除。
命题感悟:通过对上述题目的体验,考生应多关注科研活动、科技进步中的客观条件、客观事物的作用,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影响认识的因素,以科学精神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1.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