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内容
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回应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并对相关信息或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
2.直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秉持建设性批判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采用相关学科的探究方法进行正确判断和选择。
政治认同:理解和坚持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科学精神:明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的原因;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区分意识活动的特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
①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4)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
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二、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
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判一判
(1)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
提示 × 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2)大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