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湘教版高二上册地理必修3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doc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8页66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湘教版高二上册地理必修3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doc
文档介绍:
全册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1~3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解析 河流的流域根据集水区域来划分,是利用单一指标划分的。
答案 A
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的途径是(  )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实地考察
解析 RS(遥感)技术精确、及时、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和动态性强,被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工程建设与规划等领域。使用RS技术可及时获得甲湖泊的变化情况。
答案 A
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解析 乙地位于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荒漠化严重;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丁地位于渤海西部,邻近重要的工业区,海洋污染突出。
答案 C
《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造成长三角地区经济损失逾3 000亿元。如果不考虑极值,以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70厘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图,回答4~6题。
4.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太湖地区水资源污染问题一度变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  )
①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增加 ②商品谷物农业经营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③外资企业增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④水产养殖过度,水体富营养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太湖流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小,排除②③。
答案 D
5.地面沉降的危害是(  )
①不仅改变了区域地貌形态和地表水的自然排泄条件,造成洪涝灾害频发,还将造成局部农田低洼,常年积水,造成对农业的潜在威胁 ②引起海啸和风暴潮,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③会加重洪涝和风暴潮等灾害对沿海和低平原城市的危害,使现有的圩堤失去原有的设计功能 ④滩涂和湿地面积增大,有利于水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地面沉降不是引起海啸和风暴潮的原因;本题要求回答地面沉降造成的危害,④说法也不合题意。
答案 B
6.因水源缺乏可能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
①城市化进程减缓,居民生活水准下降 ②企业成本上升,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企业开始被迫外迁 ③因为缺水,太湖沿岸城市每年不得不拿出数亿资金治理,但难于统一协调,效果不佳 ④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无法恢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缺乏主要是水质型缺水。由于缺水,使得一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治理污水要耗费大量资金,但这些环境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治理的。
答案 B
如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7~10题。
7.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A.3° B.5°
C.8° D.10°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经纬网与中国省级行政中心的空间定位。只要从图中大致知道一两个城市之间的经度或者纬度差,就可以大致算出每两条经线或者纬线之间的度数差。例如,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图中的五角星所在的点),位于我国最西部的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大致位于90°E,再根据图中间隔的方格数,算出平均度数差为5°。
答案 B
8.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  )
A.②和③都处于暖温带
B.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C.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D.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温度带的划分、地球运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等知识点。由五角星位置为北京推出②位于95°E~100°E,处于40°N以南附近,故不处于暖温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各地都是每小时15°,所以B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所以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相同,所以②和⑤的正午太阳高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