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二十八)(第二十八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已经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虽然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发展很有限,但一个包括“旧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贸易网络这时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在欧亚初现
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包括了“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近代随着空间的拓展,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故B正确;当时亚洲处于封建社会,故A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C,故错误;中世纪晚期大约处在中国的明朝时期,而明朝大多数时间实行了海禁政策,东西方贸易也以官方途径为主,故D错误。
2.下图为北宋开封城鸟瞰图,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说,“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下列哪一项最能解释以上现象 ( )
A.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规范
B.百姓生活****惯改变
C.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京都街鼓今尚废”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界限,因此会出现“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的现象,故选D;据“北宋开封城鸟瞰图”,可知宋代商业活动遍布街市,城市布局没有明显的规划,排除A;材料围绕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展开,未涉及百姓生活****惯,排除B;城市人口增加与宋代出现闲置街鼓的现象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排除C。
3.(2021·合肥模拟)证人面前所作的口头协议,在罗马最初比书面更受尊重,但到200年后,从前订契约所必备的证人或庄重仪式已无必要,只要是明确的契约,法律都予以承认。这一变化 ( )
A.表明法律不断适应实际需要
B.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杜绝商品交换中的欺诈行为
D.反映法律形式重于表面
【解析】选A。先前的口头协议较为繁琐复杂,需要必备的证人和庄重仪式,而后“只要是明确的契约,法律都予以承认”,这一转变说明罗马法不断调整简化,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故选A;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地区,时间不符,排除B;“杜绝”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从重视口头协议到“只要是明确的契约,法律都予以承认”说明罗马法律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实质内容
,排除D。
4.康熙中期后,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量中已无足轻重,取而代之的是以南洋为中心的中荷贸易、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贸易、广州为中心的中英贸易,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这 ( )
A.表明天朝体制渐趋解体
B.得益于朝野掀起的商战浪潮
C.有助于入超格局的逆转
D.反映传统经济仍具一定优势
【解析】选D。据材料“取而代之的是以南洋为中心的中荷贸易、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贸易、广州为中心的中英贸易,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中国农耕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故选D;天朝体制在近代才开始解体,排除A;清朝时重农抑商,朝野没有商战浪潮,排除B;清朝时小农经济为主体,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
5.“一带一路”(注:“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 )
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解析】选C。“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故选C。A“再现”说法错误;B
中的“扬国威”“世界各国”说法错误;D中“套用西方的海洋观”说法错误。
6.下图反映了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其中影响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变化趋势的因素是 ( )
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变化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
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航海技术取得突破
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解析】选A。本题以古代丝绸之路变化趋势为依托,从变化的趋势及原因上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选项
分析
A
北宋时期,向西的陆上通道被北方少数民族阻碍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故A正确
B
商品经济繁荣有助于推动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故B错误
C
航海技术取得突破是海上丝绸之路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