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考前特训 高考热考主题练 训练7 生态文明,和谐共生.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2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考前特训 高考热考主题练 训练7 生态文明,和谐共生.docx
文档介绍:
训练7 生态文明,和谐共生
1.韩非子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公道即街,街为众人所经之路,故称公道)者断其手。”这说明商代(  )
A.法律制度完善 B.注重民众利益
C.平等观念较强 D.已有环保意识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商代法律规定,乱扔垃圾的人会受到“断其手”的严厉惩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规定既反映出商代法律严酷,也体现了商代重视卫生,已经有了环保意识,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法律严酷,而不是法律制度完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代用严酷的法律来保证公共卫生,不代表商代注重民众利益,排除B项;破坏卫生者受到断手惩罚,不能体现平等观念,排除C项。
2.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89年出土的龙岗秦简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其中有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表明秦朝时(  )
A.禁止进山伐木狩猎
B.立法保护动物
C.已懂得保护生态资源
D.严禁猎杀家犬
答案 C
解析 根据“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可知,秦朝通过法律规定: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灰等,该材料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规定春二月不要伐林木,并非禁止进山伐木狩猎,排除A项;B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根据“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可知,如果家犬追兽及捕兽者,即要猎杀,排除D项。
3.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  )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孩虫”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A.注意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C.注意通过立法发展农业
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文献记载反映出了古人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用法律来保护环境,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由此可知,古代中国人注意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B正确;材料涉及生态保护,与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农业无关,所以A、C错误;人文意识与材料无关,所以D错误。
4.有学者检录宋代史料,从中搜罗出有关动物保护的诏令共57篇(如表)。由此可知当时(  )
动物保护诏令颁布时间分布
季节




时间(月)










十一
十二
诏令(篇)
6
10
2
5
6
4
0
12
2
3
4
3
合计(篇)
33
24
A.建立了完备的动物保护奖惩机制
B.生产活动注重时节和万物生长的规律
C.禁止猎杀一切珍禽奇兽驴骡驼马
D.官员和百姓具有高度的动物保护意识
答案 B
解析 宋代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