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模块检测卷三 思想史模块B卷(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3页5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模块检测卷三 思想史模块B卷(word版含解析).docx
文档介绍:
模块检测卷三 思想史模块
B卷 滚动提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2.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
B.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
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
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
3.“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以下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传统伦理观念
B.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
D.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4.李贽死后,被骂为“无忌惮”之“小人”,说他“导天下于邪***,以酿中夏衣冠之祸,岂非愈于洪水、烈于猛兽者乎!”这主要表明
A.宋明理学对当时思想界毒害较深
B.李贽的学说触及正统思想的底线
C.李贽离经叛道的个性不受人欢迎
D.抨击专制不能顺应明末时代要求
5.智者学派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既非自然有之,也非神意所造,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为避免纠纷而约定俗成的产物。法律是人为的,那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一观点意在揭示
A.社会契约思想
B.没有永恒的法律
C.法律的客观性
D.人是万物的尺度
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导向的,其代表人物对美学和哲学精神的重视更甚于客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某些思想方式,仍然相信占星术,并与天文学相混淆。据此可知
A.文艺复兴难以推动科学发展 B.人们仍深陷宗教蒙昧之中
C.当时自然科学发展举步维艰 D.思想解放过程具有渐进性
7.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8.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旨在
A.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9.下图是中国古代“教”、“学”两字字形的变化,变化的字形却有不变的含义。在此,不变的含义指
A.字体的笔画顺序
B.字体的结构部件
C.重视文化价值的历史传承
D.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
10.《梦溪笔谈》对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评论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材料认为活字印刷
A.节省了雕版的费用 B.提高了印制效率
C.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D.取代了雕版印刷
11.在海湾战争过去6年之后的1997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记忆犹新地写道:“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迅能力而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材料反映的信息最能说明的是
A.科技水平决定战争的胜负
B.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战争时代
C.巡航导弹的熟练操作决定战争的胜负
D.知识经济决定战争的胜负
12.《西方文化史》认为“17世纪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深信可以运用力学原理说明一切,不仅钟表是机器,动物、人类、甚至国家也不过是一部机器,他们都可以用力学原理加以解释。……它告诉人们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据此判断牛顿力学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
A.完成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综合 B.奠定了国家制度的理论基础
C.推动了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革新 D.启发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13.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