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0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28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0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卷历史大题文字材料题有两种模式即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主要以中国某一重大历史问题或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某一重大历史问题作为切入点,一般以二或三则材料呈现,即文字和表格+文字。设置2--3 问。因此,在训练文字材料题的同时,加大“表格 + 文字”材料题的训练,增强提取表格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命题核心原则即“立德树人、核心价值、家国情怀”。本专题重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为主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邮政发行过许多“丝路”题材邮票,1985年,原邮电部发行《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图),一套4枚,此套邮票采用中国画技法,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贸易。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张骞》特种邮票,一套2枚(图),第一枚《凿空西域》,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雾在摆脱匈奴长年囚禁后仍心系使命,不畏艰辛继续前行的场景。第二枚《开辟丝路》,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骞遍访西域,与各国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场景。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一套1枚。邮票以论坛标识为主体,水纹、祥云分别代表“海、陆丝绸之路”,体现水利万物、包容、圆融的思想。邮票画面下方域市剪影结合了古代文明遗址与现代建筑,体现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高露、陆雪梅《邮票中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称,“一带一路
”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国、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
——摘编自翟东升《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邮票中“一带一路”彰显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答案】(1)价值:“丝绸之路”是友好合作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互通;是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文化互鉴;是艰辛探索之路,体现了大毅力、大智慧;是共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2)现实意义:共建“一带一路”可降低贸易成本,助力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和合作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详解】本题以“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考查考生通过提取信息资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考查考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1)价值:根据题干材料中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骞遍访西域,与各国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场景”体现出“丝绸之路”是友好合作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互通;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除了政治交流和经济交流外,还是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文化互鉴;根据“张雾在摆脱匈奴长年囚禁后仍心系使命,不畏艰辛继续前行的场景”可知是艰辛探索之路,体现了大毅力、大智慧;根据“体现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可知是共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2)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国、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可知共建“一带一路”可降低贸易成本,助力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和合作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