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一)(第二十一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
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解析】选B。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不再重视血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赏赐的标准不再重视血缘因素,排除D。
2.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解析】选B。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代替皇帝作出决策”与材料中“大事奏裁”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但“大事奏裁”说明其监察权力的不独立、不完整,实际上只是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正确; C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不符,故错误;D与材料中“小事立断”不符,故错误。
4.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
吏科
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
户科
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
礼科
监督各项祭祀、封赠等
兵科
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
刑科
对审判等进行监督
工科
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
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
【解析】选C。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唐朝三省六部行使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据所学可知,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决策方式,排除D。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大特征
(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
(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
(5)历代统治者均注重监察官的遴选。
(6)监察活动法律化。
(7)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8)监察方式多样化。
(9)允许风闻言事。
(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
5.(2021·保定模拟)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
A.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进士,但不等于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排除B;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排除D。
6.(2021·沈阳模拟)下面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经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①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