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
【解析】选A。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说法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与史实不符,排除。
2.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 )
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
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解析】选A。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政治权力、财产分配的重要依据,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大宗,余子(别子)为小宗。根据材料“继别为宗”能够得出余子(别子)能够另立新宗,即重新确立本族内的大宗体系,这体现了宗法制下大、小宗的相对性,故A正确;宗法制下,周天子是永恒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士为大小宗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所以继别宗子在本族中是大宗,故B错误;别子的继承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故C错误;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材料中只能体现血缘政治,故D错误。
【拔高训练】
据史书记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强化了中央权力
D.促进了文化整合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实行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
3.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
A.周王室安全
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王位世袭制
D.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西周礼法制度的作用。“周王室安全”与“朝礼”“聘礼”相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周礼中的各项内容均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相关,故B正确;王位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提到的周礼的作用,排除C、D。
4.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曾“为秦质子于赵”。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宗法制已难以为继
B.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C.社会秩序正在转型
D.诸侯争战、民生困苦
【解析】选C。本题的突破点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说明分封制形成的地方统治秩序受到破坏,各诸侯国关系出现交恶或不信任的情况。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特征,故C正确。材料中“人质”记载由无到有的变化反映的是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不是宗法制的内容,故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但“王室权威荡然无存”表述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没有明确反映诸侯争战、民生困苦的问题,故排除D。
5.“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选A。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正确。
【深化点拨】朝议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
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