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提升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特征
项目
社会特征
社会形态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转型
文明形态
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
政治特征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文化特征
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地方分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经济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
社会结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理性化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官办教育一统天下,贵族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垄断教育
三、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
项目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不同点
原因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目的
传统文化、发展学术,为统治者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展
历程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出现,法家思想受宠,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儒学逐渐成为大宗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究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
相同点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成就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一、原因、背景类问题
(2015·全国卷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第(1)问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