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解密20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17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解密20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解密18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A组 基础练
1.(2022年北京延庆一模)“市民文学”
14—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学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市民文学形成于北宋,北宋时“坊郭户”单独列籍标志着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学也相应产生。宋元涌现出了小唱、话本、杂剧等市民文学,但此时多以说唱语体呈现。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人们转向对身边世态的关心,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水浒传》塑造了来自市民商贾和社会底层,追求自由的好汉形象。明代的“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是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生活在江南地区,将商人、小贩、工匠作为小说的主角,且主人公名字出现在篇目上的多达95%。小说人物追求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商人不再是追逐名利、为富不仁的“贱商”,而是重情重义的“儒商”,不少人还由农、由仕改商。
西欧在中世纪时期兴起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核心的自治城市。随之出现了叙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市民文学。14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以恢复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市民文学兴盛。但丁的叙事诗《神曲》用民族语言写成,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统一起了决定作用。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歌集》抨击教会,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批判了教皇、贵族、僧侣的虚伪荒***、贪婪专横。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了市民文学的热潮,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把市民文学推向了高峰。《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的女主角都追求爱情、勇于牺牲、反抗教会和封建压迫。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4—17世纪市民文学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概括】中、西方市民文学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内容】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呈现出了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市民商贾成为小说的重要人物,体现了追求平等自由和现实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和婚恋观。
【阐释】这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
【内容】14—17世纪的西方,市民文学由意大利发展到欧洲多国,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禁欲主义。
【阐释】这折射出意大利等地的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
【总结】综上所述,市民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中西方市民文学的相似性,是历史转型阶段社会发展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此时多以说唱语体呈现。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人们转向对身边世态的关心,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14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以恢复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市民文学兴盛”等信息可知,中、西方市民文学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市民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中西方市民文学的相似性,是历史转型阶段社会发展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2.(2022年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
代表学者
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
陈旭麓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
章开沅
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
张海鹏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