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3年历史二轮复习(人教版) 考前特训 题型练 主观题规范练 训练4 评价、评述类.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4页2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2023年历史二轮复习(人教版) 考前特训 题型练 主观题规范练 训练4 评价、评述类.docx
文档介绍:
训练4 评价、评述类
1.(2022·北京东城区二模)何谓“中国”与何以“中国”
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个朝代的认同,还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通称——“中国”的认同。自称“中国”者不仅是那些汉人主导的政权,也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个政权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材料一 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影响,建国之后,为了表明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自称“炎黄子孙”,开始以“中国”自居。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他们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到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后期又自称“正统”。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继续称宋朝是“中国”。
金人进入中原后,亦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理论,自称“中国”,也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
——摘编自赵永春、王观《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代(1840年以前)在经济上比唐、宋、明都有较大的发展,在边疆版图、对外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更为显著。但与同时期西方相比,发展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影响。总之,清代(1840年以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消极并存。
——摘编自杜家骥《论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析辽人、金人的“中国观”。
(2)运用相关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多角度说明。
答案 (1)10-13世纪,辽、金与两宋、西夏等政权并存,政权间有战有和。受自身历史传统及民族交融的影响,为宣示政权合法性和重要地位,辽人自称“炎黄子孙”,辽人、金人都认为“懂礼即中国”(文化标准),金人还认为“中原即中国”(地域标准),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是“正统”。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丰富了“中国观”的内涵,有了“大中国”的意识;加速了契丹族、女真族对汉文化的学****和认同,有利于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示例:清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
积极影响:经济发展:农业方面,农作物多种经营,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疆域开拓并巩固:平定蒙古贵族叛乱,设盟、旗;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对外关系上维护了国家权益: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文化繁荣,思想进步:文学、戏曲、科学等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想。
消极影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压倒优势;专制统治日益僵化;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2.(2022·福州三模)史学发展与社会转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大学先后设立历史学讲座,延请名师讲学,西方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意大利历史学家布鲁尼认为历史应当记载“人事”,用意大利方言为但丁和彼特拉克撰写传记。德意志史学领域中的斗争极为激烈,新教的历史学家称罗马教廷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