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第2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页29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第2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x
文档介绍:
单元综合提升
一、先秦到两汉选官制度的变化
1.夏朝以前采用禅让制
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商周时期采用世官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贵族凭血缘关系世袭为官。
3.春秋战国时期军功授爵制
典型为商鞅变法后秦国按军功授爵的制度。
4.汉代察举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二、先秦至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
(1)特点
在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2)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3)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
(4)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汉代儒学不实质性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提炼论题类问题
 (2018·全国卷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人物及其相应等级的划分标准:将传说中的圣君、儒学家、贤臣等人物划入上等,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王朝的开创者等划入中等,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