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十三 法律与教化 课时训练(解析版).doc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0页31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十三 法律与教化 课时训练(解析版).doc
文档介绍:
三十三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荀子在《性恶篇》中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  )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
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
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的思想是在荀子提出的性本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故B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儒家思想为法家思想基础的结论,故A错误;此时的儒家思想中并未蕴含强权专制的内容,故C错误;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故D错误。
2.汉代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即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听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汉代还多次减轻刑罚,基本上废除劓刑、刖刑,使得犯罪者除了死刑外基本可以自全其身,尊重和保障了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汉代 (  )
A.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B.儒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C.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D.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
【解析】选D。“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符合儒家伦理观念,同时汉代废除肉刑,尊重和保障犯罪者的人身人格也符合儒家思想的内涵,说明汉代法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即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特征,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代法律的特征而非统治者的法律意识,排除A;题干内容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B;法律本身就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汉代法律中废除肉刑但不等于废除法律,因此说明法家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
3.《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涉及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和***、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  )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唐宋时期的“亲亲可以相隐”原则不适用于谋反、叛逆等涉及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和***、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4.(2021·丽水模拟)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5.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