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高效复****第三十一单元
纵向贯通一: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发展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了医学的雏形。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等医疗工具。
2.春秋战国之际,医巫分离,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战国时期,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3.秦汉时,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晚期,医学家张仲景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辨证施治,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成就突出,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5.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中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6.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进步。
7.明清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方面进入新的层次。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思维特训】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 )
A.《肘后备急方》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
C.“东方药学巨典”对中医药学发展作出贡献
D.中医药学至今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解析】选B。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提炼出了***,说明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具有启发性,故B正确。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故排除A;“东方药学巨典”指的是《本草纲目》,故排除C;“至今……占据中心地位”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D。
纵向贯通二: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1.新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5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百业待兴。革命年代的随军流动式或者说边区局部的卫生建设一旦面临整个国家全方位的卫生统筹发展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1949年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1)1951年2月工矿部门开始试行劳动保险条例;同年,在陕北老根据地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试行了公费医疗预防制。
(2)1951年根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规定,针对城市企业职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劳保医疗制度,以解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