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五)(第二十五单元).doc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3页33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五)(第二十五单元).doc
文档介绍:
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五)(第二十五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以村社为单位的是集体经营,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得出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
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解析】选B。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故B正确。根据材料“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
”可知,“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载入户籍后,政府严格限制平民的迁徙,故A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汉代的户籍制度,与精耕细作无直接关联,故C错误;禁止土地兼并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故D错误。
3.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一书中记载:“皆秦官……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晋书•职官志》记载:“又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
【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乡长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晋书•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的无为而治模式,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的主导力量,故C错误;“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体现的是地方统治以宗族为主,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宗族管理,故D错误。
4.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解析】选D。周、汉、宋代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题干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题干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周、汉、宋代的扶贫工作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正确。
5.下表是我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表可得出我国古代 (  )
秦汉
大县万户以上
小县万户以下
北周
一等
(7 000户以上)
二等
(1 500户以上)
三等
(1 000户以上)
四等
(500户以上)
唐代
(开元)
上等
(6 000户以上)
中等
(3 000户以上)
中下等
(3 000户以下)
下等
(1 000户以下)
宋代
望县
(4 000户以上)
上县
(2 000户以上)
中县
(1 000户以上)
下县
(1 000户以下)
明代
上县
(粮10万石以下)
中县
(粮6万石以下)
下县
(粮3万石以下)
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
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
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
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
【解析】选B。由古代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分等级标准看出,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等级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故B正确;材料体现出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无法体现“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排除A;材料只有对县级行政区划分等级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无法体现县域面积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排除C、D。
6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