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三十七)(第三十七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解析】选A。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
2.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解析】选C。由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可见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选C;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3.(2020·泸州模拟)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 )
A.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解析】选D。传统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外儒内法;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给宋明理学以深刻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的空前成熟、先进性、主体地位,排除A、B、C。
4.(2021·通辽模拟)“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这一指标的完成 ( )
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
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
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可以看出“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的完成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故A符合题意;B、C、D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5.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 (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解析】选D。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错误;科举制的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D正确。
6.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内容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学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司南
【解析】选C。材料中“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反映了北宋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活字印刷术,C当选。A在汉代已有,B在唐朝已有,D在战国已有,都排除。
7.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 ( )
A.使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使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有利于宗教改革中信息的传播
D.直接推动印刷书的出版
【解析】选D。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谷登堡的发明迅速得到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推动了印刷书的出版,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故选D;“开始传入”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生产力的转化,故排除A、B;宗教改革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C。
【加固训练】
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