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历史(全解全析).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23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历史(全解全析).docx
文档介绍: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
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等信息可知,夏商之际的中华文明存在着不同类型文明相互交流的现象,符合了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期并非大一统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文化交流而非割裂,排除B项;不同类型陶器的交流,不一定是商业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惯,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建构国家认同,A项正确;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并没有涉及民间舆论的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法律落实的关系,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   )
A.南人无视北方****俗 B.魏晋玄学由盛转衰
C.地域文化南北分明 D.北朝深受儒学熏陶
【答案】D
【详解】根据“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可得出北朝注重儒家的礼仪,强调有丧事要穿丧衣。而南齐使节穿红色的衣服,有违礼数。成淹辩论成功,也反映出北朝的儒学有较好的发展,受到儒学的熏陶,D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玄学的发展善,只反映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地域文化的区分,而是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宋代是中国第一个留下丰富皇帝肖像画的朝代,而且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于是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证件照”。这些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这些御容画像(   )
A.兼具政治和情感的功能 B.意在展现皇帝风姿神采
C.营造了神秘抽象的帝威 D.凸显了艺术世俗化趋势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可知,宋代皇帝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供百姓瞻睹天颜,体现了其彰显皇帝威仪的政治目的,以及在情感上得到百姓拥护的目的,A项正确;展现皇帝风姿神采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政治目的,排除B项;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而非神秘抽象性,排除C项;皇帝画像具有宫廷画的特征,不能体现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明清时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的事例不胜枚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社会群体流动加速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土地经营方式转变 D.土地市场化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