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据如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资料 资料出处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 《管子度地》 魏国专门制定了“奔命律”,惩处逃亡的人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料民者,将本地户口,按籍查阅,观其人数之多少,车马粟刍之饶乏,好做准备,征调出征” 《东周列国志》 A. 争霸战争尤为激烈 B. 诸侯国大肆争夺人口 C. 赋税制度比较严苛 D. 统治者注重户籍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制定了‘奔命律’,惩处逃亡的人”、“将本地户口,按籍查阅”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统治者注重户籍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国争夺人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的严苛,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东汉中后期,王符、荀悦、崔富、应劭、伸长统等人纷纷著书立说,要求“变风易俗”“辩风正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风俗批判思潮.该思潮认为“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这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危机日趋严重 B. 儒学丧失独尊地位 C. 士人要求复兴儒学 D. 法家思想占据优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社会风俗败坏,形成了士人的批判思潮。A项正确;东汉后期儒学仍是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德法并用的思潮,不是复兴儒学,排除C项;材料反映只依靠儒学不能治理东汉中后期的社会动荡,需要结合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图所示为唐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 A. 思想自由和社会开放 B.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 生活****俗和文化艺术 D. 佛教的民间传播状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可以从图片中获取唐朝时期部分人群的服饰风格,也可以获取当时的绘画风格,据此可以研究当时的生活****俗和文化艺术,C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获取思想自由等相关信息,排除A项;从图片中无法获取西方经济文化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图片中没有和佛教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 元朝在主要的港口都设有市舶司。市舶司由行省直接管辖,每司设提举二人,从五品,其主要职责是:根据舶商的申请,发放出海贸易的证明,等到船舶回来后还要对其检查,防止他们夹带私货。由此可见,元代( ) A. 丝绸之路愈发繁荣 B. 积极鼓励舶商出海 C. 收回行省部分财权 D. 海外贸易管理严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设市舶司,对出海贸易的商民进行严格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鼓励商民出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收回地方部分财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电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明太祖此举旨在( ) A.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B. 削弱统军大将兵权 C. 强化对边疆的统治 D. 防止地方反叛中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可知,明朝分封于边塞地区的诸侯王拥有兵权,此举意在强化对边疆的统治,进而维护明朝统治,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明太祖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统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分封于边塞地区的诸侯王拥有兵权,主要是为了保卫边疆,D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 据统计,在咸丰朝(1850〜1861年),厘金(又称“厘捐”,是一种货物产销税,征于货物生产、过境和落地销售过程中)收入飞速增长,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各省厘金收入已高达1600万两,甚至超过了关税中的洋税。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B. 政治财政危机日趋严重 C.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内地农业遭受战争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咸丰时期地方各省的厘金收入迅速增长。这一时期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战争破坏了农业正常生产,国家农业税收减少,因此政府征收厘金税,迅速增加。D项正确;民族企业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排除B项;清政府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仅在这一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 袁世凯一上台就反对改党内阁,主张组建"人才内阁”,并说:“吾国今日政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