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3页19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真题与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
1.(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D
【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
3.(2022·全国·高考真题)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全国·高考真题)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答案】C
【详解】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