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9页566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docx
文档介绍:
专题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953---199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追寻“理想”,直接过渡(1918~1921年)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②内:a、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武装叛乱
b、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③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3,退出一战.
2.目的
(1)直接目的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取得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政权
根本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3、措施(内容):
农业(最重要)----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_;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
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4、实质特点?
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生产、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 ,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它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2)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消极影响: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体制、理论上造成消极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 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间接过渡(1921~1928年)
1.背景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落后的经济水平.
2.目的:
1)解决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本目的)。
3.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
4.内容:
5.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6.影响作用
(1)经济:受到欢迎,调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工业化打下基础。
(2)政治:巩固和改善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理论意义:表明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苏联成立----1922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
知识拓展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结合史实,思考: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