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中统一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在西北地区的西周遗址发现有殷遗民墓葬以及“薛侯”等甲骨刻辞,而南方的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则出土了19种带有殷商风格的徽识类青铜器。这一现象表明西周时期
A.礼乐制度影响力扩大
B.族***融趋势增强
C.地方诸侯具有独立性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先秦原始儒学注重双向性伦理,虽有“尊尊”之等级,实无“尊卑”之贵贱;汉代儒生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这反映出西汉儒学
A.背离了儒家思想传统
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完善了纲常伦理体系
D.肯定了秦朝的政治统治
3.先秦两汉时期,诗所言之志天然具有社会政治性,而魏晋诗歌以“情”为“志”,正是要剥离“志”的社会属性,以个体性取代社会性,以“情”取代“志”。魏晋时期诗歌的这一变化
A.体现了文人对社会强烈不满
B.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C.强调了个性抒发和情感表达
D.反映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兴起
4.同隋唐时期的葬俗相比,五代时期的墓葬壁画中表现贵族生活的列戟、仪仗、出行、马球、升仙、礼佛等图像渐趋减少,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逐渐增多。与五代墓葬这一现象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庶族地主的崛起
B.等级秩序的解体
C.儒学复兴的影响
D.官僚政治的完善
5.明初,为了保障“大明宝钞”的顺利流通,明朝廷曾多次颁布“禁银”令。虽然多次下“禁银”令,但民间市场上白银的私下流通一直没有停止,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可见,明代白银私下流通
A.冲破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加剧了经济通货膨胀状况
C.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D.适应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6.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输入中国的外国商品只需缴纳“值百抽五”的口岸税和运销内地的“子半税”,即只需纳7.5%的税额便可畅行无阻地销往中国各地,而本国商品从产地运往销售地则“逢关纳税,遇卡抽厘”,厘金征收额一般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这一做法
A.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促进了传统手工业进步
C.导致了关税主权的沦丧
D.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狭小
7.袁世凯***了革命党人,否定了孙中山、黄兴的“二次革命”,但并没有否定辛亥革命。他在发布的对黄兴等革命党人进行处分与处罚的命令中说:“查黄兴亡命鼓吹,本以改良政治为名,乃凶狡性成,竞于已经统一之国家,甘心分裂。”据此可知,当时
A.革命党势力强大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C.国家统一是主流
D.袁世凯支持民主共和制
8.大革命失败后,随着作为“人民”重要组成部分的“资产阶级”叛变革命,中共革命主体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