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检测(十四)
(第十四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所示为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一组文物。
据此可知,河姆渡人当时 ( )
A.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
B.已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
C.手工制陶业开始萌芽
D.把猪当作唯一的图腾崇拜
【解析】选B。依据材料,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稻谷和稻茎叶说明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原始的农耕,而猪纹陶钵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畜,故选B。
2.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改善国内交通 B.保障皇权独尊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选C。秦朝通过修建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3.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解析】选B。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故D错误。
4.下表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
卷5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
卷7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卷8
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
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D.政府积极应对疾疫发生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政府派遣光禄大夫、中谒者、常侍等重要官员到全国各地“巡行”,送医送药,这反映了东汉时期政府积极应对疾疫的发生,故选D;政府送医送药并不能说明民众健康状况比较差,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医药的学术研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
5.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解析】选D。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纻、棉布、纸张等特产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D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B错误;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6.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解析】选D。在唐朝后期出现的“食券”和“飞钱”,方便携带且可汇兑,用以供给府兵和商人异地使用,结合所学可知D正确;“食券”和“飞钱”可汇兑,但不具“纸币”的“交易功能”,A错误;材料中“食券”和“飞钱”的出现是因为社会需要和经济的发展,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结果,B错误;“食券”和“飞钱”因势而生,不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C错误。
7.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这反映了宋代 ( )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
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
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解析】选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典卖倚当庄宅田土”时,合同文本共立四份,除了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外,所在官府与“商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