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州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
A.监察郡县吏治 B.***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解析】选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刺史巡行郡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吏治,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刺史主要负责地方的监察,C、D说法错误。
2.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 ( )
A.彰显了法律权威 B.提高了监察效率
C.保证了社会秩序 D.强化了君主权力
【解析】选D。古代监察官员服务于皇权,风闻奏事即使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说明皇帝通过监察来强化自己的权力,D正确;风闻奏事有诽谤之嫌,不能彰显法律权威,排除A;风闻奏事有滥奏情形,不能提高监察的效率,而且容易形成冤假错案,排除B;风闻奏事主要针对大臣,并不能影响社会秩序,排除C。
3.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到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还用高官主持考试,并且以后成为定制。隋唐科举制的变化 ( )
A.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证明唐代科举考试的地位超过历朝历代
C.反映了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D.日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强化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C。根据“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还用高官主持考试,并且以后成为定制”可得出这是形式上的变化,因此反映出唐代科举考试从内容和形式上的完善,故选C;根据“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可知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故A错误;唐朝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但其地位是否超过历朝历代,无法判断,故排除B;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4.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 ( )
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
【解析】选D。依据材料“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可知,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D正确。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标准客观上 ( )
A.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巩固
C.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基础
D.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
【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注重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和儒学独尊有关,B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察举制下也选拔了不少人才,排除。
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荫等选官方式,B排除;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多样化的说法错误,C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解析】选C。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思考,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确立了文官制度,C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文官制度确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