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该典故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挑战
B.周王室偏居一隅,特权不再
C.大国兼并小国得到王室认可
D.诸侯国势力增强,对抗中央
【解析】选A。根据材料“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结合所学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楚王作为诸侯,却问鼎的大小轻重,从侧面反映了楚王的政治野心,也反映出了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地监管各诸侯国,分封制遭到挑战,A正确。
2.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变、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伸之手……据此可以看出,郡县制的特点是 ( )
A.郡县政府就是中央政府,能有效管理地方
B.中央政府垂直管理地方政府加强中央集权
C.地方行政机构没有实权难以提升工作效率
D.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行政机构分权并制约
【解析】选B。题干主旨是郡县代表中央在地方行使权力,所以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B正确;郡县政府不是中央政府,只是代表中央政府,郡县有一定实权,但不可能与中央分权,A、C、D表述错误。
3.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 ( )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
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解析】选B。根据“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可以看出,其不允许臣子给皇帝定谥号,反映出皇帝的无上权威,B正确;古代谥号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材料不能得出与宗法制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D。
4.唐高宗以后,朝廷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行宰相之职,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这一做法 ( )
A.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B.不利于群臣积极性的发挥
C.有利于皇帝把控朝政
D.宰相的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并结合所学可知,在集体宰相制下,皇权能够得到保障,有利于皇帝对宰相和朝政的控制,故C正确。
5.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
年限
1年
以下
1-2
年
2-5
年
5-10
年
10-15
年
15-20
年
20年
以上
阁臣数
(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解析】选A。从表格反映的内阁大臣在阁年限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大臣更迭较为频繁,在阁时间较短,不利于政策的延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故答案为A;阁臣在阁年限反映不出官僚机构膨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辅助作用,排除C;阁臣更迭频繁,并非就能促进官吏队伍年轻化,排除D。
6.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权开始由盛转衰
C.内阁没有起到顾问作用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选A。明朝出现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宦官必须读书识字,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由材料信息可以推知,明朝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答案为A;皇权得到加强,而不是由盛转衰,排除B;内阁仍然起到顾问作用,排除C;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排除D。
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约束行政权。第34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