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中表示:愿立即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导,开赴抗日前线。这一举措表明,当时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遭受挫折
B.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变化
C.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革命领导权
D.国民党彻底放弃“剿共”政策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7月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通过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
2.“侵华日寇……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日寇 ( )
A.在南京进行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
B.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
C.进行重庆大轰炸,死者超过一万人
D.731部队实施细菌战
【解析】选A。据材料“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可知指的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故选A。
3.1937 年 9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彭德怀等在山西雁门关以西的太和岭口与阎锡山进行会晤,商谈八路军入晋后双方的合作问题。这次会议与哪个战役有关 (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解析】选B。抓住关键信息“1937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山西”“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后双方的合作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太原会战有关,故选B。
4.(2021·绍兴模拟)1938年4月,***等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 ( )
A.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B.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
C.敌后战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抗日武装非常熟悉地理环境
【解析】选C。据“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敌后战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故选C。
5.“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进行大小战斗1 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 500多千米。”以下对该战役理解错误的是 ( )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
B.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等所属地区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解析】选A。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可知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即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而非反攻阶段,故A错误,符合题意;百团大战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河北及山西等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6.陕甘宁边区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这些举措 ( )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