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 )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解析】选A。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西进运动中,大量华工来到美国,成为美国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选A。
2.据统计,1990年中国流动人口为2 135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89%;五年后流动人口几乎翻了两番,达到7 073万人,占比提高到5.86%。造***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期
B.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吸引
C.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与1990年相比,人口流动的规模大大扩大,原因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故选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排除A;材料并未说明人口流动的方向,排除B;“根本”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
3.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的多方面意义,A、B、C只是反映了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如D反映全面,故选D。
4.“美国修建铁路雇佣了约1.5万名华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江门人。”华博馆工作人员讲解道,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华工们还要忍受白人监工的暴力鞭打,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华工死在这条铁路线上。“几乎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埋葬着一个华工。”据此可知 ( )
A.在美国的大部分华工是江门人
B.华工牺牲惨重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
C.美国西部开发也是华人血泪史
D.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贡献
【解析】选C。材料是说铁路修建雇佣的华工大部分是江门人,没有其他数据,难以证明整体情况,故A错误;华工牺牲惨重原因较多,自然条件恶劣仅是一方面,故B错误;从华工的工作环境和结果,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华人血泪史,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的开发,与大洋洲没有关系,故D错误。
5.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 )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逐渐形成多种族社会,可见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故选A;新加坡虽是移民国家,文化多元,但也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国家,与地理位置无关,排除C;新加坡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不符,排除D。
6.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根本原因是 ( )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导致
C.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解析】选B。美洲和澳洲人口构成的变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西方的殖民侵略。故选B。
7.下图是赫梯人的铁质车轴战车,使用铁质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能乘三人。一人开车,一人射箭,一人拿长矛捅刺,换句话说,它赋予了战车近战的能力。由此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
A.赫梯人扩大了铁的用途
B.赫梯人的战斗力提高
C.赫梯人的冶炼技术得以改进
D.赫梯人在作战时能轻松获胜
【解析】选D。因为冶炼技术的进步,赫梯人制造出了战车,扩大了铁的用途,使赫梯人的战斗力得以提高,但不一定在作战时能轻松获胜。故选D。
8.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
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
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
【解析】选C。由所学知识可知,“海上民族”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文化***,故C正确。
9.人口迁徙是一种历史现象。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促进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