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史(十一)解析版.doc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7页78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史(十一)解析版.doc
文档介绍: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 史 (十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鼎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西周时期规定庶人没有资格用鼎陪葬。但是到了春秋晚期,很多庶人的墓葬中出现了用陶鼎陪葬的现象。这反映了春秋晚期( )
A.庶人政治地位提高 B.礼制的约束力减弱
C.制陶工艺水平进步 D.迷信色彩更加明显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春秋晚期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等级差异削弱,进而反映出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的约束力减弱,故选B项;陪葬并非政治行为,因此用更高级别的“陶鼎”陪葬也并不能说明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陶鼎”一种陶器,且并未介绍其工艺,无法看出当时的制陶水平,也没有和其他时期的对比,“进步”更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西周和春秋晚期都有“陪葬”现象,只是陪葬品发生了变化,故不能说明迷信色彩更加明显,排除D项。
2.图1是“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廓,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古印度文字),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 )
图1
A.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和田马钱涉及到了“汉文篆体字”、“古希腊打压法”、“怯卢文(古印度文字)”和汉代的“铢”这种计重、记值单位,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贸易使得文明交流体现在了货币上,故选B项;题干只提到了和田马钱的制作方法、形制以及流行的地区,单纯从题干信息没法说明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而且和田马钱也不是完全的中原币制,排除A项;图示钱币在西域的于阗地区流行,并不意味着钱币上的字体就是当时西域盛行的字体,而且公元1-3世纪作为归属中央版图的西域应该盛行的是隶书,而不是篆体,排除C项;单凭流行的货币只能说明当时中西方文明交流比较频繁,但不能说明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排除D项。
3.唐代中央重视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