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高效复****第三单元
纵向贯通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
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
(3)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4)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3.影响:
(1)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的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3)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思维特训】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事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皇权空前强化
【解析】选C。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事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
,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正确。
纵向贯通二: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背景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
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
根本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是缓和社会矛盾的局部调整
结果
成功
失败
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2)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3)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思维特训】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
,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影响的相同点。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可知,实行法治,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据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推行郡县制,打击了旧贵族。第(2)题,据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谓之助役钱”可知,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据材料二“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知,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第(3)题相似之处: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与“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教之战阵”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