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三十三)(第三十三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1851年,英国学者罗林生译出了坐落在今伊朗哈马丹(近两河流域)附近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上的文字。据此,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当是 ( )
A.象形文字 B.玛雅文
C.楔形文字 D.甲骨文
【解析】选C。根据“在今伊朗哈马丹(近两河流域)附近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上的文字”,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故C正确。
2.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使用的地区是 ( )
A.尼罗河流域 B.南亚次大陆地区
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黄河中下游地区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在今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使用,故C正确;尼罗河流域使用象形文字,排除A;南亚次大陆使用印度文字,排除B;黄河流域是甲骨文,排除D。
3.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正确。
4.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史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典型的文明象征是金字塔,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古老文字,A符合史实,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制度,印度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B不符合史实;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石柱是古代西亚文化的代表,C、D不符合史实。
5.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
A.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B.阿拉伯人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
C.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造
D.阿拉伯文化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D符合题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征服地区的文化深厚积淀和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造,均为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A、B、C不符合题意。
6.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说法错误。
7. 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
A.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持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解析】选D。图片中是一位教皇和一位国王,国王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很明显,这反映了他们之间互相利用、竞争共存的关系。
8.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十二铜表法》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B.《十二铜表法》维护全体下层群众的利益
C.《十二铜表法》为平民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D.《十二铜表法》使平民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