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三十五)(第三十五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于 ( )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宋朝时期
【解析】选A。“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西汉时期成型的,故A正确;B、C、D时间不符,故排除。
2.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解析】选D。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无法体现。
3.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解析】选C。“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题干体现生成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是各文明的交融、发展,而不是形成高级文明,故排除A;题干体现了文明的交融、发展,没有体现文化特色,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草原文化,故排除D。
4. 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 )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是,根据所学可知,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正确。
5.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由此可见题干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符合。
6.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
航行后
17世纪
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
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哥伦布航行后”和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传播到中国,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A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
7.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