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题
备考攻略
基层治理与
社会保障
梳理三条线索:
线索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线索2: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
线索3: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关于线索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了解三个“阶段”、认识两个“机制”、理解两项“功能”
(1)三个“阶段”: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创造了多种典型政策与制度
(2)两个“机制”:历代的基层组织具有自我管理机制、相互监督机制
(3)两项“功能”:以保甲制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制度兼具户籍管理和维护治安的功能
关于线索2: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了解一个“传统”、明确两个“中心”、聚焦一个“趋势”
(1)一个“传统”:西方社会长期存在地方自治的传统
(2)两个“中心”: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
(3)一个“趋势”:近现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关于线索3: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了解一部“法律”、认识中国“特色”
(1)一部“法律”: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2)中国“特色”:满足人民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开始建立户籍制度。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分为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编户齐民”户籍制度。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4.隋朝:实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实行主客户分籍和保甲制。
7.元朝: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分为“诸色户计”,世代相袭。
8.明朝:实行户籍档案制度——“黄册”制度。
9.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特点: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概况:
(1)秦汉时期: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4)清朝:初期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产生原因: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2)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3)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具体表现:
(1)社会救济: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时期,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③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④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优抚政策:①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主要特点: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3)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4.重要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的转变。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10—11世纪,西欧城市里的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