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1.08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
文档介绍:
第三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考点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特别提醒】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和功劳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汉朝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特别提醒】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形成: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④影响: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官员的考核
(1)秦汉时期: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3.官员的监察
(1)秦汉时期: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1.上计是秦汉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后汉书·百官志》记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据此可知,上计制度( )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B.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压抑了地方的自主性 D. 体现出监察体系完善
考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形成: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3)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4)发展完善: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特别提醒】科举制的作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官员的考核
(1)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
(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
(3)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官员的监察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②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③选官原则: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2.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