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doc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3页6.83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doc
文档介绍: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
2.法治思想的渊源
(1)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春秋郑国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此事引发了一场辩论(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法家思想
角度
儒家
法家
核心观点
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与仁政,重视民生与民意
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
商鞅和韩非
主要言行
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认为“仁者无敌”;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保证法令畅通
社会影响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们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
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B.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 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
考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①云梦睡虎地秦简;
②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
(3)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1)背景: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2)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3)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
(1)法律
①唐初:律删繁就简。
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
律疏议》。《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2)教化
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拓展】《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2.《大唐开元礼·序例(下)》中规定:凡身亡者,“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称死”,关于墓田、坟高、明器等规定中均不见涉及庶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制定的庶民墓田法令规定:“庶人墓田,依法置方一十八步”。这一变化表明了( )
A.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 B.礼治秩序趋向平民化
C.唐宋政府较重视丧葬仪式 D.古代丧葬制度的完善
考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其条例与《唐律疏义基本相同。》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
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②司法实践中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