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2.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与中原相邻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在崩溃,封建制在形成。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结果: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
措施
影响
经济上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政治上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行政管理上: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对商鞅变法结果的认识,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三、孔子和老子
孔子
老子
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
想
哲
学
核心观念是“仁”
(1)世界观:天地万物本原为“道”,追求天人合一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
治
(1)“为政以德”,主张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文
化
教
育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相传晚年对五经等文献进行整理,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老子》
“仁”与“仁政”的不同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3)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重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探究点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变法的背景
史料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①。……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②。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思维交互】:结合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