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1·北京模拟)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解析】选C。宋朝时期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政、三司负责财政,宰相权力的分割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加强,C正确;材料中宰相的权力被分割,A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中体现出相权的削弱,并不是对皇权形成制约,D错误。
2.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司、安抚司、提点刑狱司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
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
【解析】选B。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分散,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监察制度
,故D错误。故选B。
3.(2021·潍坊模拟)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 ( )
A.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
B.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
C.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促使财政收入保持长期稳定
【解析】选C。将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分裂割据的势力,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收地方财权的措施,不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故A错误;材料与商业税增加无关,故B错误;材料的措施不能保持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故D错误。
4.(2020·聊城模拟)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凡被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均须经过殿试,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无须再经吏部其他选试。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下列对这一做法政治意图的相关解释最合理的应是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用人权威
C.重组中枢机构架空外朝
D.彰显殿试的权威与地位
【解析】选B。据材料“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可知,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这一切都反映了皇帝掌握了用人权,强化君主用人权威,B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取士的“殿试”环节,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A错误;外朝是汉代时期的机构,与殿试无关,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5.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时期的参知政事吴育“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前”。可见当时 ( )
A.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
B.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
C.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
D.宰相权力受到了制约
【解析】选D。依据材料“宋仁宗时期的参知政事……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前”可知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故选D;参知政事是副宰相,所以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参知政事对宰相权力的制约,结果应该是皇权加强,排除B;材料反映出宰相权力受到了制约,但不能说明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排除C。
6.有学者指出:“纵观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元战争的重要战役……宋的军事失败基本上都发生在宋发动的进攻战役方面,而宋在境内抵抗来自辽、西夏、金、蒙元进攻的防御战,则宋军多能取得不俗的战绩。”这反映了两宋 ( )
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
C.守内虚外 D.分化事权
【解析】选C。题干所述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进攻和防御战略方面,其防御战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相当强的作战能力,说明防守能力强,但进攻则较多失败,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宋代守内虚外的战略部署有关,故选C;重文轻武会导致军事实力总体上较弱,但是与少数民族的战争防御战却有不俗的战绩,说明军事力量并不弱
,排除A;强干弱枝是指宋代禁军在中央和地方的安排原则,这是对内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与对外战争无关,排除B;分化事权往往导致官员没有较大权力,影响办事效率,只能用来作为战争进攻多失败的原因,但是防御战有不俗的战绩则说不通,排除D。
【拔高训练】
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 )
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
曲宴
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