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1·潍坊模拟)军机处从内阁分割出了部分重要权力,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军机大臣与皇帝在一起,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随时发布谕旨。这表明军机处 ( )
A.取代内阁正式统率六部
B.军机大臣取得了决策权力
C.是辅政的重要中枢机构
D.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威胁
【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而且军机大臣随侍皇帝左右,随时发布谕旨,说明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辅助机构,C正确;军机处只是分割了内阁的部分权力,并未取代内阁,统率六部,排除A;军机大臣并没有决策权,排除B;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威胁到皇权,排除D。
2.《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
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解析】选D。军机大臣参与决策,但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A错误;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各司其责,内阁没有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故B错误;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各司其责,没有体现出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故C错误;根据材料“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可知,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故D正确。
3.(2021·日照模拟)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 ( )
A.清廷内部矛盾尖锐
B.皇帝决策更好执行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军机处地位的上升
【解析】选D。材料中军机处发布谕旨的次数逐渐超过内阁,说明军机处的地位逐渐上升,故D正确。
4.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 (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
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
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
【解析】选B。由材料“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涉及事务广泛,故A错误;由材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参与政务,涉及内容广泛,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事务,而非人员构成,故C错误;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错误。
5.(2021·临沂模拟)1691年,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同意喀尔喀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的请求,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取消蒙古贵族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 )
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
C.蒙古族原有政治传统开始消失
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
【解析】选A。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A正确;根据对来归者等的表彰和封赏可知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无法体现特殊地位,排除D。
6.“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随后,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得出清政府对台湾进行武力威慑,根据材料中“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可知清政府对台湾进行政治招抚,故D正确。
7.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解析】选B。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