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 ( )
A.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B.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消失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解析】选A。根据“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言体现了当时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故B、D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C。
2.(2021·桂林模拟)在1962年的年度计划中,陈云要求把重工业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农业生产可以承受的程度,优先安排农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需要,同时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一做法 ( )
A.体现了综合平衡的发展思路
B.协调了计划与市场比例关系
C.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解决了农业长期落后的难题
【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题干实质上反映了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以巩固经济建设成果,同时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体现了综合平衡的发展思路,A正确。题干措施并未注重对计划与市场比例的调节,排除B;题干措施是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上的适度调整,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0·湖南师大模拟)1957年一年之内,中国新办的文艺刊物有近二十种,包括在全国有影响的《诗刊》《收获》等,《文艺报》也改为大型周报。材料现象 ( )
A.说明文艺界出现“大跃进”
B.是“双百”方针影响的结果
C.反映文艺界的“左”倾思想盛行
D.反映大众文艺的日益兴起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1957年中国新办的文艺刊物有明显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是1956年“双百”方针影响的结果,故B正确;“大跃进”是在1958年,故A错误;此时“左”倾思想还未盛行,故C错误;《诗刊》《收获》等期刊面向的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非大众文艺,故D错误。
4.下图是1950-1990年中国城镇人口变化趋势图。其中影响图中B点到C点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选C。1958-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国家推崇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城镇人口猛增,故选C;题干B点到C点是1958—1960年,A、B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的是“一大二公”,强调公有化的规模扩大,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排除D。
5.(2020·保定模拟)如表能够反映出 ( )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
长率
时间
年均
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71-1975年
4.0%
1958-1962年
4.3%
1976-1980年
5.1%
1963-1965年
11.1%
1981-1985年
8.1%
1966-1970年
3.9%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B.两次显著增长均得益于生产关系调整
C.社会动乱对经济领域冲击不大
D.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其突出
【解析】选B。据表格内容可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两次明显增长第一次是在1963-1965年,主要得益于“八字”方针的调整,第二次是在1981-1985年,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B符合题意;“持续增长”的说法有误,排除A;社会动乱对我国经济领域冲击非常大,排除C;D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排除。
【加固训练】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每年减少城市工资总额15亿元,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18类非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
A.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B.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C.应对美苏外部威胁
D.调整城市消费结构
【解析】选A。材料“中共中央决定每年减少城市工资总额15亿元,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18类非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中的这些措施都减少了城市人口的购买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应对经济困难,贯彻“八字”方针,以缓解市场供给压力,故A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应对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