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2)内容。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加快拨乱反正:
(1)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成果。
①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
③1982年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①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②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①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③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④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2.对外开放:
项目
表现
特点
创办经济
特区
1980 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沿海港口
1984 年,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
经济
技术区
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开放
战略
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融入世界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进一步深化改革:
(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的内容,提升时空观念素养。
2.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3.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汪辜会谈”。
①1993年,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