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5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
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3.措施:
(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4.结果: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5.调整:
(1)原因:20 世纪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6.国际协调: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国家的宏观调控
它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学****资本主义国家强化国家干预和减少国家干预的过程,认识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的理论。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1)20 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发展。
2.
3.影响: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评价。
积极→缓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了社会稳定
消极→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调整:20世纪80 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运动:
(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干预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
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结合史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点。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抓住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调整的实质,认识其存在的根本局限性,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调整的作用。
探究点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史料一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①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②
——戴高乐
【思维交互】:(1)史料一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关键信息
由①②可以得出计划对自由的作用
提示:变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
史料二 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①英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②
——《世界通史》
【思维交互】:(2)据史料二分析英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是怎样调整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概括信息,分析问题
关键信息
由①可以得出英国调整经济政策的背景
由②可以得出英国调整经济政策的措施
提示:调整: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以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滞胀”现象。
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发展历程:
3.特点: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4.评价:
(1)积极性: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探究点二 社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