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必修5学案:第4单元 单元序列写作(四)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苏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14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二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必修5学案:第4单元 单元序列写作(四)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Word版含解析.doc
文档介绍:
议论文写作中要让立意更加深刻,所谓“深刻”,就是通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透过表面深入实质,居高临下审察事物,辩证思维剖析问题;其次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再次要抓住规律、理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中在要害上。
“三招”让你的认识更深刻
1.“为什么”式
面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抓住现实中的问题,在寻找正面事例的同时,用同样的热情寻找反面事例,推翻已有的结论,深入地展开思考。
在《同情之我见》的作文中,作者引述了尼采、马尔登和薄伽丘三人的观点后,旗帜鲜明地指出:“我赞同薄伽丘的观点,认为尼采和马尔登的观点过于片面,这是为什么呢?”
同情的给予是要看对象的。对一些十分落魄,甚至丧失生活勇气的人,你给予同情,或许能给他们带来希望,但对那些失去了前进的力量又性情固执的人,你的同情或许会变成他们灾难的开始。因为你的同情在他们眼里也许变成了可怜,甚至是炫耀和鄙视,这样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压力?有的人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不少人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了,最终酿成悲剧。当然,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态,但是学会同情别人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所以我认为尼采的话应该改为“学会给予别人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这里运用“为什么”的追问,揭示了“同情带来伤害”的内在原因,使自己的认识超越了一般同学,表现出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2.“但是”式
既承认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又辩证分析其不合理、不恰当的一面,对比衬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心灵的火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同情虽是一种美德,但是它只是在爱与互助的本能中派生出来的感情,并不是万能的。从表现形式而言,同情之爱往往体现在强者对于弱者、富者对于穷者、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之间,这难免夹杂着一种“恩赐”“施予”的色彩。同情之爱是伟大的感情
,但是有了“恩赐”“施予”的色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之爱,反而成为一种表演或炫耀。我们常说“同情心”,“同情”与“心”相联系,才是一种真正的同情。同情之爱是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只有对真正需要的人才有意义;同情之爱可以帮助别人,但是不分是非、不辨真伪地滥用这种同情,难免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伊索寓言》里农夫与蛇的故事正是如此。对于那些恶人滥用同情,结果适得其反,失去了同情的意义。
首句先肯定“同情”的价值,接着用“但是”一转,指出这种感情“并不是万能的”。文段中三次运用“同情之爱……但是……”的句式,在层层的转折中揭示出同情之爱与“恩赐”、不分对象的“滥爱”和不辨是非的“错爱”的区别,把自己的认识推向纵深。
3.“不是……而是……”式
用“不是……而是……”的语言形式,辨析需要分析阐发的话题概念与其他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与一些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使自己的话题概念更加清楚,使认识更加深入。在《同情》一文中学用“是……不是……”的句式,把同情与一系列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比较,表达了对“同情”这种美德的深刻认识:
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接,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同情不是一种荣誉,不是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可为求名而施予,因为只有达到主客相投、物我两忘,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方法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处处磨砺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具备独到的分析眼光,进而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最近一个时期,反***重拳出击,一大批高官纷纷落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他们身陷囹圄仍执迷不悟,正如某官员面对审讯时所言:“我没有罪,我是清白的!”看来,反贪治贪的关键在于让贪官自省。
(2)在我国,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不少餐馆都打出“光盘行动”的温馨提示,
但有些消费者仍然视而不见。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说,只有唤醒公民的自觉意识,才能保证“光盘行动”不只是一句口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唤醒自己
风拂过,吹皱一池春水。粼粼碧波,仿佛记载着生命的律动。涟漪如画,蕴含生命无限的风情……只可惜,在庸庸碌碌的大千世界中****惯了钩心斗角和灯红酒绿的人们,何曾为这如斯的美景而驻足片刻?
毋庸置疑,生命是有高度的。人们常为了梦想,竭力向上攀爬,渴望着山顶那一览无余的美景和触手可及的云端。然而,愈是到达高点,愈觉得高处不胜寒的凄苦与彷徨。很多人至死也无法参透,为何自己拼搏如此,仍是留下遗憾。
南美洲某部落中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