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
影响因素
景观差异
气温: 自南往北 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海南岛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 我国北部的黑龙
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降水: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降水越来越少 。
东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内陆沙漠、戈壁广布。
地势: 自西向东呈 阶梯状 分布,逐级 下降 。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 长江三角洲地势
低平,温暖湿润。(微信: bangtifen)
2.我国人文环境的差异: 农业类型表现为 西牧东耕 ;粮食作物则呈现 南稻北麦 的分布特点;
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 东密西疏 的分布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高,西部低 。 3.(微信: bangtifen)“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
(1) 自然环境的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
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
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1 月平均气温
低于 00C
高于 00C
河 流
流 量
小
大
年 降 水 量
400—800mm
800mm 以上
汛 期
短
长
气 候 类 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含 沙 量
大
小
植 被 类 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冬季结冰
状况
结冰
不结冰
主 要 地 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2) 人文景观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农 业
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甜菜、棉花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交通运输方式
以 陆路 运输为主, 汽车
是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水运 仍是人们常用的运输方式,
船 是传统交通工具。(微信: bangtifen)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 较小 ,墙体 厚 。
屋顶坡度 较大 ,墙体 高 。
饮食****惯
面食 为主食。
米食 为主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我国 1 月 00C 等温线和 800mm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我国暖温带和 亚热带 , 半湿润区 和湿润区,旱地和 水田 , 温带季风 气候和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北方 地区和 南方 地区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微信: bangtifen)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及划分的依据: 综合 地理位置 、 自
然地理 、 人文地理 的特点,将我国划分
为 A 北方 地区、B 南方 地区、C 西北 地区、D 青藏 地区。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与确定界线的主导因素:
代号
区域界线
主导因素
Ⅰ
大致与我国 400 毫米年等降水
量线北段一致。(微信: bangtifen)
夏季风
(降水)
Ⅱ
大致与我国 800 毫米年等降水
量线和 1 月 00C 等温线位置一致。
气温、降水
(气候)
Ⅲ
与我国地势 第一 阶梯和 第二
阶梯的分界线一致。
地形、地势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 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 A 大兴安岭 和 青藏
高原以东; B 内蒙古 高原以南; C 秦岭 (山脉)、
D 淮河 (河流) 以北; 东临① 渤海 和② 黄海 。
2.自然环境:
(1) 地形: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 平原 和 高原 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③ 东北 平原和④ 华北 平原,
西部有沟壑纵横的⑤ 黄土 高原。(微信: bangtifen)
(2) 气候: 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 中温 带和 暖温 带,
大部分地区属于 温带季风 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气温在 00C 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在 200C 以上,
年降水量为 400—800 毫米,属于 半湿润 区,降水季节
分配不均,集中在 夏季 。
(3) 人们常把 东北平原 称为“黑土地”; 黄土高原 和 华北平原 又常被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