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6.22《鸿门宴》学案(2)(沪教版第五册).doc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语文 沪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8页16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语文:6.22《鸿门宴》学案(2)(沪教版第五册).doc
文档介绍:
《鸿 门 宴 》学案导学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常爱森
导学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导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导学难点
学****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三、课文结构
开端: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 刘项成约。
  高潮:鸿门设宴 险象环生。
  结局:刘邦脱身 无伤被诛
四、理解课文“四美”及人物要点
1.情节结构之美:首尾呼应,环环相扣。
  2.语言形式之美:个性化的语言,迎合性的语言,透露心迹的称谓。
  3.史传文笔之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冷眼观世事,留待后人评。
  4.人物形象之美:项羽──悲剧英雄,刘邦──识时务者为俊杰
五、课堂训练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