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


初中 七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0页14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
文档介绍:
第五单元
21、风筝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背景材料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灼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有的文学青年说:“我所喜欢的是《野草》的《语丝》,是同传统思想,同黑暗势力,同虚伪绅士奋斗的《语丝》。”
词语积累
☆正音辨别
丫杈(chà) 伶仃(dīng) 寂寞(mò) 憔悴(qiáo)
嫌恶(xián) 什物(shí) 瑟缩(sè) 虐杀(nüè)
苦心孤诣(yì) 蟹(xiè) 堕(duò)
☆词语释义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嫌恶:嫌弃厌恶。课文里指厌恶的意思。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抖动。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思路结构
风 筝


矛 盾
冲 突


喜 爱 嫌 恶



弟 弟 鲁 迅
偷 做 毁 坏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启发人们的思考。
写作分析
1、意蕴丰富,构思精巧,思想深刻。
2、语言精当,言简意深,用词精练传神。
3、使用对比手法及环境烘托。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的悲哀。
[评点]故乡的风筝时节,应是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对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里放风筝感到惊异。“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将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评点]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评点]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天上的风筝,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联想。这与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相对比,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可以看出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是儿童美好心灵的象征。
4、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评点]照应文章开头。“无可把握的悲哀”是指“我”要讨弟弟宽恕,抚平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永远失去了补过的机会,因而心情沉重而悲哀,再也无法摆脱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也指心头的悲凉。
☆佳段欣赏
但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